藝術家介紹

阿鏘

想為喜歡的動物們做些什麼,所以開始寫、開始畫關於牠們的日常,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同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們,從了解到喜歡,進一步幫助正面臨各種困境的牠們。

粉絲專頁「阿鏘的動物日常」。


阿鏘的駐站感想:

急救站每天在發生的,不只有動物的事,還有動物與人之間,以及人們所做的「選擇」。面對諸多挫敗,有的是對環境憾事的無力感,也有將希望放在回歸野外的動物能堅強的寄託。不在第一線的我們,能做的就是讓更多人知道,這不只是故事,也是正在發生的事。

作品介紹

一天的開始


野生動物急救站的一天從各種動物大小事開始。

診療室的獸醫們正忙得不可開交,踩到違法獸鋏的山羌、撞上大樓玻璃昏過去的鳳頭蒼鷹、被捕鼠板黏到的南蛇,還有從巢裡掉出來的領角鴞。


接著又有民眾送來了動物。該如何處置?是緊急狀況嗎?一開紙箱,糟糕了,這可是夜鷹的幼鳥啊,牠們其實很健康,只是因為人類在附近徘迴讓親鳥不敢現身而被當成了棄嬰,這得送牠們回家才行。


今天還要安排人力將康復的動物帶回原本發現的山野放回……

哎呀,電話又響了......





急救站的日常


診療室正在為受傷的動物動手術,而還在「住院」的動物們有等著去曬太陽的,要換藥和做檢查的,以及,嗷嗷待哺等著被填飽肚子的。


不同的動物要準備不同食物配方,每隻動物需要的食物量也不同。動物寶寶們一天不只要吃一餐,要定時定量的餵,必須注意吃飽後有沒有正常排便。


照養員還要特別喬裝打扮,讓這些不是親生父母養大的小動物們不要錯將人類當成自己爸媽,導致未來無法回到野外。

動物寶寶一暝大一吋,慢慢長大的牠們就需要有更大的活動空間,此時照養員便要化身為空間設計師,DIY各種堅固耐用的棲架以滿足動物的活動需求。


當然,日常的照養還有少不了的清潔環境,為動物把屎把尿清洗床單等等。

回家的路


傍晚時分,照養員帶著受到流浪狗攻擊,斷了尾巴的穿山甲,在急救站外的草地上做復健。不幸中的大幸,牠雖然受傷少了一截尾巴,經過獸醫評估,還是有能力在野外覓食,傷口痊癒之後未來能夠野放,不用失去自由的被長期收容又或是讓牠長痛不如短痛的接受安樂。


剛放風的穿山甲還有些迷惘,一開始仍縮成一球,在確認沒有危險後便身手矯健的跑下小坡,開始四處挖土找螞蟻吃點心。


沒一會功夫,擅長挖洞的穿山甲就開始要掘土向下鑽了,可得顧好不能讓還沒康復的病人遁地逃院啊。

看牠這麼有活力,希望很快就能讓牠回家。


出院考試


不論是大病初癒,或是從沒有到過野外的幼年動物,都要經過「考試」評估才能放行。

康復的動物是否已經完全恢復活力能跑能飛了?和人類相處過一段時間後,會憑本能知道未來在野外遇到人類還是要躲要逃嗎?


要是沒通過畢業考,可是要再回病房好好檢查,身體上是不是還有什麼沒被注意到的問題。


雖然捨不得讓你們來回奔逃,但快動起來吧,用力奔跑、振翅飛翔,讓我們看到你準備好了。


希望你們一隻都別留下來,全都能早日回到你們真正的家並能安穩自在的生活。

回家的日子


因為冷氣清掃作業(麻雀會選擇房屋或人工建物的細縫處築巢)而整巢被送來的麻雀雛鳥們,急救站並沒有因為麻雀是「普遍、無瀕危」的物種而置之不理。每年被送來的五六百隻動物,都是以同樣的最終目標:野放,盡心盡力在照顧著。


原本都是還沒睜開眼、光禿禿沒有毛的粉紅色小小鳥,在照養員的細心照顧下,已是羽翼豐滿能飛得很好的大球雀了。


今天是牠們手足一起野放的日子。祝你們一路順風,可別再入院了哦。


智人籠舍


這裡是名為「智人籠舍」的辦公室,和動物病房同樣的忙碌。


智人們在這裡為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推廣努力著,設計教案文宣,安排導覽解說,經營社群與回答民眾提出的各種疑惑和求助。


另外每天還要與動物大使培養默契增加信任感,有時還要帶牠們出差做宣導。


讓大眾也能多關心、了解野生動物,也許不是最快能為動物改變現況的方式,卻是不可或缺的必要過程更是生態保育最重要的源頭。

東崎路二段烏石巷108號


每一隻來去的動物都有牠的故事,而那些離不開的動物們更是有讓人感慨的過去。這裡是低海拔試驗站,收容照養了數隻臺灣黑熊。

阿里,在還是幼熊時就被送來,當時的阿里右腳掌被獸鋏夾斷數趾又失去母親,成長過程中完全無法信任人類,並且有嚴重的刻板行為,不斷自殘造成傷口反覆惡化,阿里再也無法野放回山林的家。

沒有人希望這些被圈養的動物過得辛苦,近年來,透過動物行為訓練,不用再以水柱驅趕阿里才能清掃籠舍,要做健檢也不用再大動作地以吹箭進行麻醉讓阿里受驚,而能透過指令引導讓阿里自主性的接受獸醫師的檢查。

雖然每個動作指令一開始都要花上數周甚至數月的訓練,才能在動物願意的情境下達成,但在行為訓練的輔助下,大大減少了阿里的刻板行為,阿里也不再自殘,這讓獸醫師和照養員都欣慰不已。

儘管我們能還給動物的太少,但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野生動物急救站,以及長期收容無法返回山林的臺灣黑熊的低海拔試驗站這裡,仍有一群人,默默的在為野生動物努力付出,日復一日。

作品手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