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4/08/08(四) 10:00-17:00
2024/08/09(五)-08/10(六) 09:00-17:00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攤位編號G26
將伴侶動物棄養,或是未盡飼主責任的讓伴侶動物遊蕩在外,除了沒有照顧到個體動物的動物福祉外,外溢到環境中的伴侶動物就可能傷害了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生態平衡。
>> 以個人飼主來說,要對所飼養的寵物做到終養不棄養,理解到自己的行為不只影響一隻動物,更影響整個環境的永續性。
>> 對政府來說,則必須負起飼主責任的有效管理,從源頭就要開始避免讓寵物淪為外來入侵種。
>> 對整體社會來說,則是要學習與理解到,一旦寵物外溢到環境並且造成危害時,應尊重具相關生態專業的學者專家、以及應監督要求政府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有效控制。放任不管,或是用直覺性的愛與憐憫但對整體問題其實全然不理解下,就去抗議並要求政府不可以處理,就會出現像是澳洲政府必須撲殺百萬隻貓咪才能拯救每年數億隻死在貓口下的澳洲原生鳥類,而已經因貓滅絕的十數種澳洲原生鳥類則已難挽回。(聯合國旗下由143成員國組成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機構「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PBES報告指出,外來入侵種是60%的動植物滅絕的主因。)
在台灣,目前有棘手的綠鬣蜥問題持續處理中,也有世界百大入侵種海蟾蜍問題的積極處理(台灣有可能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成功控制住海蟾蜍問題的國家,下週三8月7號上架的”挺挺動物鬆鬆聊”邀請到東華大學楊懿如副教授來談此議題,歡迎收聽)。
除了綠鬣蜥與海蟾蜍外,台灣這些年來所採行的流浪犬貓管理主要策略TNR(捕捉、結紮、回放),透過對人類馴化而有的伴侶動物進行結紮以抑制整體數量絕對有其必要,但R出去等同於將外來種動物置於環境中,這是當初台灣社會集體期待採用TNR做為流浪動物處理方式時被完全忽略的,是一個亟待檢討與處理的問題。
台灣也從來沒有因為動保法在2017年十二夜條款刪除並生效後,流浪犬貓的死亡數量就因此歸零(恐怕連下降都沒有,反而增加)。數十萬犬貓流浪在外,遊蕩到死亡為止,而在牠們死亡之前,沒有主人照顧管領的牠們,就可能循著天性去傷害許多原生種的野生動物。
零撲殺政策確實是出於台灣社會的集體善意以及對動保重視的提升,但是只依賴善意卻沒有針對整體問題進行結構性探討,更忘記了犬貓在家是毛小孩,但外溢到環境中則成為了破壞生物多樣性與地球永續性的外來入侵種。人們堅持這樣的善意不願去檢討,苦的是,難以計數且隨時間不斷累積死亡量的流浪犬貓… 苦的是,石虎草鴞穿山甲山羌與更多受遊蕩犬貓侵擾傷害的野生動物們…。